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的语调或风格或許不适合百科全書。 (2014年1月4日)請根據指南協助改善这篇条目,並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加以改善。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4年1月4日)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明末民變形势图
明朝民變收录了明代主要的起事运动。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從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叛军与明军作战开始,直至清朝顺治年间才结束的一场战争,史稱明末民變。
明前期民变[编辑]
洪武三年(1370年),广西阳山县山民十万余反。同年,福建泉州陈同反,进攻永安,德化和安溪三县。同年,山东青州(益都)孙古朴聚众反,自号黄巾,袭击莒州,杀同知。
洪武十四年(1381年),广州的曹真和苏文卿等叛亂,众数万,战船一千八百艘;明廷派南雄赵庸率步骑舟一万五千人,再加上广东由参政阎屯,千户张惠率领的本省军队,联合镇压。同年,福建福安县民江志贤聚众八千反。
洪武十五年(1382年),广东铲平王叛亂,赵庸再次前去镇压,斩首八千八百余。
洪武十八年(1385年),湖广铲平王吴奤儿继洪武十一年(1378年)叛亂逃脱后再次造反,明廷派信国公汤和率领大军号称二十万,前往镇压。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江西赣州夏三聚众数万人反。明廷派出胡海,陈桓,叶昇,兵33500人,动用三个侯这么大的阵势,在明初也是少见的。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广西的瑶族、壮族数万人叛亂,明廷派征南将军杨文率军镇压,斩叛亂军18360,斩家属8280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陕西沔县高福兴等叛亂,打败汉中卫明军,攻陷略阳,徽州,文县。明廷派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统明军数万镇压[1]。
永乐十八年(1420年),山东青州唐赛儿白莲教叛亂。
明中叶民变[编辑]
主条目:明朝浙閩民變
正统时,浙江矿工叶宗留叛亂,福建佃农邓茂七叛亂。
天顺、成化时,在荆襄山区爆发刘通、李原的开荒流民叛亂。叛亂最终失败,但明廷不得不在荆襄山区设立郧阳府,增置竹溪、郧西等七县,允许流民开垦荒地,成为合法编户良民。
弘治元年(1488年),廣東獅嶺巡檢司所在橫潭村村民譚觀福、張洪祐在瑤民推舉下揭竿起義,聲勢震動增城、新豐、博羅等地,叛軍更直逼廣州城。廣東布政司劉大夏率兵鎮壓後,提請朝廷新設立從化縣,強化官府對上番禺地區的統治。
正德年间,河北出现刘六刘七起義。叛亂军攻占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许多州县,并曾三次逼进北京。
正德五年(1510年)前后,江西各地爆发叛亂。其中有抚州王钰五叛亂,饶州汪澄二叛亂,瑞州罗光权叛亂,赣州何积钦叛亂,靖安县胡雷二叛亂。他们在山谷间据险立寨,遥相呼应,声势甚盛。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二月,明廷派右都御史陈金总制军务,调动中國南方数省军队前往镇压。叛亂軍转入低潮。但到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在江西南部与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叛亂军又趋活跃。明廷派遣右佥都御史王守仁为南赣巡抚,提督军务,前去围剿。正德十三年(1518年),叛亂被镇压。
此外,在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等地,还先后爆发许多土著叛亂。
明后期民变[编辑]
主条目:明末民變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6月初,苏州市民葛贤领导苏州机工包围税署,打死税吏,吓得税监逃跑。明廷被迫撤回税监。
万历年间,蓟州人王森传播白莲教,自称闻香教主,其教徒遍布北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省。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王森在京师传教时被捕,死于狱中。之后,其弟子巨野人徐鸿儒继续组织白莲教。
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徐鸿儒联合景州(今河北景县)于弘志、曹州(今山东曹县)张世佩等,图谋起事,约定中秋起兵。但因计划泄露,遂于五月先期发动。徐鸿儒自称中兴福烈帝,改年号为大乘兴胜元年。叛亂军很快攻克了郓城、邹县、滕县、峄县,“众至数万”,屡败官军。其时,于弘志在河北武邑、枣强、衡水等地起兵响应。又有刘永明聚众二万人,不久与徐鸿儒队伍汇合,叛亂声势大振。他们计划“南通徐淮、陈、颍、蕲、黄,中截粮运,北达神京,为帝为王”。同年十一月,徐鸿儒被部下出卖,在邹县被捕押至京城被杀害,叛亂失败。
自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叛亂开始,有一次最大的叛亂,直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失败,前后历时31年。战争推翻了明王朝政权,期间使处于辽东的清军有机可乘,趁机入关打败叛亂军,征服了中国。
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極率清兵攻大淩河城(今遼寧錦縣),祖大壽圍於城內。孫元化急令孔有德以八百騎趕赴前線增援,然登州遼東兵與山東兵素不和,孔有德抵達吳橋時,因遇大雨春雪,部隊給養不足,士兵搶劫嘩變。孔有德在登州發動吳橋兵變,自号都元帅,孫元化忠於朝廷不願稱王,孔有德放他逃離登州。明廷派兵镇压后,投降后金。
明末民变的起因[编辑]
进入小冰期,气候持续恶劣。皇权旁落,离心离德,期间又不合时宜地增收三饷,激起民变。
大部分官方史料認為晚明民变是由於拖欠軍餉、給養不足及強迫徵兵所致,加上連串的饑荒,促成民變越演越烈。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明初重典治国对靖难之役结果的影响》:“并不轻松的赋税,加上严苛的统治,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明初所发生的农民起义较任何一个王朝建立初期都多,从洪武元年到洪武三十年,各类起义层出不穷。这些起义中大部分都是为了反抗苛重的德役与赋税,如洪武三年泉州惠安民陈同率众起义;广西阳山县十万山寨人民聚众起义;洪武五年潮州民起义;洪武十二年四川眉县人民起义;洪武十四年广州人民起义;洪武十六年广东瑶族人民起义;洪武二十二年江西赣州人民起义;洪武二十九年会同县人民起义;直到洪武三十年,也就是朱元璋死前一年,陕西、四川交界处还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如此频繁的农民起义,充分说明了明初重典治国政策下,百姓生活的艰难与社会矛盾的尖锐,而这一现实状况对靖难之役的结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月,第8卷,第11期。
来源[编辑]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0月.
顾诚:《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5月.
徐进、赵鼎新:〈政府能力和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山根幸夫:〈明末农民起义与紳士阶层的反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明朝歷史前期元末民变 · 红巾军起义(韩山童被杀、韩林儿起义、徐寿辉起义、郭子兴起义、张士诚起事) · 二十四将 · 三打集庆 · 统一江南(灭陈友谅、洪都保卫战、鄱陽湖之戰 · 灭张士诚 · 灭方国珍 · 平定闽、广) · 北伐和统一(徐达北伐、洪武北伐、攻取河南和山东、攻克河北和上都、平定山西与收复甘肃、平定云南、平定四川、收回燕雲十六州、平定辽东、金山之戰、捕魚兒海之戰) · 明蕃關係(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朵甘行都指揮使司、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 创建衛所制 · 建都之议 · 洪武之治 · 洪武大移民(洪洞大槐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 茶马贸易 · 废中书省 · 都布按三司(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 · 海運弛禁 · 朱元璋反腐 ·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 · 南北榜案 · 建文改制 · 靖难之役 · 壬午之难 · 永乐迁都(順天府、故宫) · 永乐盛世 · 内阁建制 · 廠衛( 锦衣卫、东厂、西厂、內行廠) · 郑和下西洋 · 经营南海(永乐群岛、永樂环礁、宣德群岛、永乐龙洞、郑和群礁、于锡兰山国之战、舊港宣慰司) · 万国来朝(朝鲜、安南、琉球、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浡泥、呂宋、苏禄、合猫裹、美洛居、婆罗、古麻剌朗、冯嘉施兰、真腊、帖木兒等) · 确立宗藩 · 三大营(五軍營、三千營、神机营) · 南征安南 · 統治安南(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蓝山起义) · 贵州建制 · 三宣六慰 · 唐赛儿民变 · 明成祖北伐 · 经营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亦失哈巡视东北、奴儿干城、永宁寺、永宁寺碑、建州三衛、辽东都司) · 陈诚出使西域(《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 · 永乐大典 · 朱高熾監國 · 朱高煦之亂 · 仁宣之治 · 三杨辅政 · 宣德廢后 · 票拟制度 · 建立哈密卫中期王振擅政 · 麓川之役 · 浙閩民變 · 大同之战 · 土木堡之变 · 景泰继统 · 午門血案 · 京师保卫战 · 景泰易储 · 夺门之变 · 曹石之變 · 重修《寰宇通志》 · 汪直擅政 · 鄖陽民變 · 藤峡盗乱 · 哈密之爭 · 固原盜亂 · 河套之患 · 成化新风 · 王文素与《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鑑》 · 弘治中兴 · 九邊建制 · 南徽北晋 · 滿倉兒案 · 海運嚴禁 · 郑旺妖言案 · 劉瑾擅政 · 安化王之乱(寘鐇之亂) · 劉六劉七民變 · 川蜀盜亂 · 武宗南巡 · 应州大捷 · 寧王之亂 · 南贛盜亂 · 江彬擅政 · 王阳明与阳明学 · 世宗继统 · 大禮議 · 佛朗機〔葡萄牙〕人東來(葡佔屯門、屯門海戰、西草灣之戰、雙嶼港、汪柏-索薩議和、租借澳門) · 大同兵變 · 更定祀典 · 嘉靖南巡 · 迁陵之议 · 岑猛之亂 · 壬寅宮變 · 嘉靖中兴 · 楚藩宮變 · 嚴嵩擅政 · 北虜南倭 · 甲寅明葡條約 · 戚继光抗倭 · 李福達之獄 · 议复河套 · 庚戌之变 · 嘉靖大地震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晚期隆慶新政(隆庆开关、 俺答封贡、開中法) · 张居正辅政(一条鞭法、考成法、王国光著《万历会计录》、潘季驯治河) · 萬曆中興 · 重修长城 · 萬曆三大征(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 · 秦良玉与白桿兵 · 萬曆怠政(國本之爭、礦稅之弊) · 齐楚浙党 · 朱載堉与十二平均律 · 伊利亞〔西班牙〕人東來(呂宋大屠殺 · 明西聯軍滅林鳳) · 明缅战争 · 妖書案(第一次妖書案、第二次妖書案) · 楚藩案(伪楚王案、楚宗劫槓案) · 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 東林黨爭 · 光宗中兴 · 和蘭〔荷蘭〕人東來(沈有容諭退紅毛番、澎湖風櫃尾荷蘭城、澎湖之戰、崇祯明荷海战) · 天主教再次传入(西學東漸、利玛窦、聖教三柱石、南京教案、《崇祯历书》、《几何原本》、红夷大炮) ·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 建州女真叛明 · 薩爾滸之戰 · 三饷加派 · 奢安之亂 · 熊廷弼和孙承宗抗金 · 魏忠賢擅政(阉党) · 复社之兴 · 王恭廠大爆炸 · 袁崇焕督師薊、遼(关宁锦防线、宁远之战、宁锦之战、诛杀毛文龙) · 崇禎治亂 · 寧遠兵變 · 清兵入塞(京畿之戰、遵永大捷、宣大之戰、第二次京畿之戰、北直隸山東之戰、第二次北直隸山東之战) · 第一次皮岛海战 · 第二次皮岛海战 · 走西口 · 己巳之變 · 沙定洲之亂 · 吳橋兵變 · 英格蘭〔英國〕人東來(伊丽莎白一世与万历帝书、明英海上衝突、虎門之戰) · 《天工开物》 · 徐霞客遊記 · 天灾不断(低温、鼠疫、水灾、旱灾、蝗灾) · 吳有性与《温疫论》 · 松錦之戰(洪承畴降清、祖大寿降清) · 明末民變(王二起義、張獻忠起義、李自成起義、朱仙鎮之戰、凤阳之战、荥阳大会、开封之战、瑪瑙山之戰、襄阳之战) · 孙传庭抗击大顺军 · 盧象昇練天雄军 · 「四正六隅」灭流寇 · 曹文詔殉国 · 三顺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 · 南迁之议 · 甲申之變 · 一片石之战 · 李自成称帝 · 吴三桂降清南明與明鄭南明紛立(弘光、魯王、隆武、紹武、永曆) · 入關戰爭 · 江北四鎮(高杰、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 · 青州之变 · 大顺军灭亡(潼关战役、陕北战役、李自成被杀) · 南渡三案(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 · 马、阮党争 · 左良玉清君側 · 联虏平寇 · 睢州之变 · 潞王监国 · 张献忠称帝 · 剃髮易服 · 圈地投充 · 明末清初屠殺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南昌之屠、大同之屠、屠蜀、廣州之屠) · 反清复明(金声桓、王得仁江西反正 · 李成栋广东反正 · 姜瓖大同反正 · 米喇印、丁国栋甘肃回民反清起义 · 谢迁反清起义 · 榆园军反清起义 · 王永强陕北反清起义 · 贺珍、孫守法、武大定反清起义 · 王光恩、王光泰、王昌反清起义) · 聯寇抗清 · 黄道周北伐 · 靖藩之变 · 农民军抗清(忠贞营、夔東十三家、摇黄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停溪大捷、叙州大捷、辰州大捷、湖南之役、桂林大捷、衡阳大捷、保宁之战) · 何腾蛟经营湖南 · 瞿式耜、张同敞殉国 · 沙定洲之亂 · 大西军经营云南 · 李定國兩蹶名王 · 张煌言抗清 · 洪承畴经略江南 · 肇庆之役 · 新会之战 · 十八人之獄 · 曲靖之战 · 宝庆之败 · 孫可望投清 · 重庆之役 · 磨盤山血戰 · 南明消亡(福建沦陷、湖南沦陷、贵州沦陷、云南沦陷) · 大西灭亡 · 舟山之役 · 郑芝龙降清 · 鄭成功抗清(郑家军、鄭成功北伐、郑成功长江之役、同安之役、潮州之役、泉州大捷、厦门大捷、思明州、海澄战役、鄭成功征台) · 郑、施交恶(曾德事件) · 鲁监国浙闽抗清 · 咒水之难 · 德勒之战 · 逼死坡 · 夔东会战 · 茅麓山战役 · 明鄭王朝(鄭經嗣位之爭、鄭泰事件、清荷联军攻鄭、東寧之變) · 迁界禁海 · 明郑灭亡 · 朱术桂殉国 · 安南明鄉人專門史历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 经济 · 文化 · 科技 · 君主 · 區劃【说明:绿色为西方人来华事件】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